室內空氣質量IAQ(一)
IAQ是室內空氣品質(IndoorAirQuality)的英文縮寫,在近二十年中,長期生活和工作在現代建筑物中的人們常表現出一些越來越嚴重的病態反應,德國的星期一綜合癥便是其中A的一例。這一問題引起了專家們的廣泛重視,并提出了病態建筑(SickBuilding)、病態建筑綜合癥(SickBuildingSyndrome)等一些新概念。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1983年的定義,病態建筑綜合癥是因建筑物使用而產生的癥狀,包括眼睛發紅、流鼻涕、嗓子疼、困倦、頭痛、惡心、頭暈、皮膚搔癢等。近些年來,有些專家學者建議將人們對室內氣味產生的不滿也納入到病態建筑綜合癥中。大量調查分析表明,人們約有90%的時間都在室內度過,室內空氣品質不佳是引起病態建筑綜合癥的主要因素。
由于IAQ問題導致的病態建筑綜合癥,使人們的健康和工作效率大受影響。一些現代化密閉寫字樓中的工作人員受到的影響尤其明顯。與此同時,由IAQ問題間接引起的社會工作效率降低和病休、醫療費用等社會問題也受到了廣泛的關注。另一方面,為了改善室內空氣品質,很可能需要增加建筑和空調系統的初投資及維護費用,這給業主和工程維護人員也提出了新的課題。
在我國雖然沒有相關權威機構的統計調查,但從我國室內環境監測中心室內IAQ監測量越來越大的趨勢可以看出此問題在我國也是越來越嚴重。特別是近年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國住房改革帶來的購房、室內裝修熱潮,使得IAQ問題在我國尤為突出
鑒于以上種種原因,人們已經認識到解決IAQ問題的重要性與迫切性,IAQ問題已成為當前建筑環境領域內的一個研究熱點。從上世紀七十年代末開始,國內外的專家學者在這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目前尚缺乏對IAQ問題系統全面的認識。
IAQ的影響因素:室內污染源、室外污染源、不合適的換氣次數。
隨著70年代能源危機的開始,各國都把降低建筑能耗作為節能的一大手段,其中包括盡量減少新風量的攝入,以減少了對其預熱/冷的能耗。但這樣帶來了另外一個問題,即室內污染物無法及時稀釋,對人體健康和工作效率都產生了不良影響。因此長期以來,人們將加大新風量作為當然的改善IAQ的方法之一。
伴隨室內IAQ的定義發展起來的是IAQ的評價。IAQ評價是人們認識室內環境的一種科學方法,它是隨著人們對室內環境重要性認識不斷加深而提出的新概念。
主觀評價的依據是人類的感覺系統(主要是嗅覺)對室內空氣的滿意程度。推崇這種評價系統的代表人物是丹麥哥本哈根大學P.O.Fanger教授,他在’89室內空氣品質討論會上提出:品質反映了滿足人們要求的程度,如果人們對空氣滿意,就是高品質;反之,就是低品質。他還提出了利用可感覺的空氣品質(PerceivedAirQuality)概念來評判IAQ的好壞。
客觀評價的依據是人們受到的影響跟各種污染物濃度、種類、作用時間之間的關系,同時還利用了空氣年齡(AirAge)、換氣效率(AirExchangeEfficiency)、通風效能系數(VentilationEffectiveness)等概念和方法。
由于室內往往是低濃度污染,這些污染物長期作用時對人體的危害還不太清楚,它們影響人體舒適與健康的域值和劑量也不清楚。大量的測試數據表明,室內這些長期低濃度的污染即使在IAQ狀況惡化、室內人員抱怨頻繁時也很少有超標的。所以IAQ的客觀評價有其局限性
國外對此方面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內容包括對大量建筑進行客觀評價,主觀評價,或二者相結合,或IAQ與人體熱舒適性評價相結合,也有學者提出評價IAQ及提高IAQ的較為實用的具體工作流程。國內在IAQ評價方面的研究并不多見。現階段在IAQ評價方面人們做了很多工作,但仍缺乏實質性的研究和權威性的評價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