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對地產商把“科技”當成營銷炒作的標簽,誤導消費者
北京樓市歷來被認為是各種概念紛飛之地,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北京地產商“重營銷、輕質量”的不良傾向。近來,隨著國家對節能、環保、科技型住宅的重視,有地產商開始頻繁炒作所謂的“恒溫恒濕”、“零能耗”、“告別空調暖氣時代”等等科技概念,來吸引消費者的眼球。日前,來自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等機構的專家,對上述“科技噱頭”進行質疑。
一場名為“提高住宅品質”的業內論壇于日前召開,本次論壇由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主辦,由《地產SHOW》周刊與新浪網房產頻道共同協辦。參與論壇的數位權威專家均不約而同的提到了“科技以人為本”的方針,反對把“科技家居”當成地產商進行營銷炒作的標簽,尤其反對一些地產商假科技之名,誤導消費者,并借機大肆提價,從而實現自己賺取高額利潤的不良目的。
恒溫恒濕讓房子成為封閉“盒子”
在談到近年冒出來的“恒溫恒濕”這一概念時,參加論壇的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曾捷首先指出,“恒溫恒濕”帶有比較強烈的廣告味道。她認為,“恒溫恒濕”作為一個概念最初是出現在工業的廠房、醫院,是對溫度和濕度要求比較嚴格的地方。放到住宅里來,平常居住的人不必需要。
另一方面,曾捷還進一步解釋說,“我們知道夏天空調要求最少開到26度,冬天家里采暖溫度是18度,這就意味著18度和26度之間已經有8度的溫差,恒溫是不是將這8度的溫差都抹掉呢?帶來的是什么,就是浪費。所以我想現在市面上的‘恒溫恒濕’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恒溫恒濕’,如果說純粹意義的‘恒溫恒濕’是絕對不適宜的,從節能和需要角度來說都是不適宜的。”
一位專家曾經很認真地指出,恒溫恒濕別墅給人一種封閉的盒子的感覺,缺乏足夠的人性,其實并不會給居住在其間的人帶來舒適。
恒溫恒濕技術本身存在弊端
無獨有偶,據前不久的媒體報道,中國建筑科學工程院空氣調節研究所的石永剛工程師也進一步指出過“恒溫恒濕”應用在別墅上的一些弊病,他說:“恒溫恒濕技術是用一層交接的頂板和二層的交接的頂板做水管,提供恒定的水溫,來保證冬天的采暖。按照科學原理,冷空氣往下沉,熱空氣向上飄移,地下室采暖保證不了。整個空氣調節的溫度也很差,很不科學。
另據記者了解,應用了“恒溫恒濕”技術的別墅,對別墅的裝修標準和裝修的多樣性就有很大限制。
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建研建筑設計研究院高級工程師劉亮說:“目前恒溫恒濕這個技術也不是非常成熟。如果一旦管道在混凝土里發生問題,怎么辦?如果管道漏水的話,就要把樓板鑿開,把破損的管道替換,非常麻煩。而且哪一段破損還不太清楚,再說,這個管道使用壽命是否符合建筑的使用壽命也不好說。
而此前另一位同樣從事建筑結構研究的人士,也通過新聞媒體表達了自己對此的擔心:現在普遍來說施工水平還是比較粗放的,一旦出現管子外移和意外破裂,或是在施工過程中出現漏水或者銹蝕。這樣一棟或者一層就不能供水了,尤其是在前期水的滲透,因為結構層中鋼筋的距離比較近,很有可能銹蝕影響結構安全,最終可能會出現很令人擔心的事情。
恒溫恒濕的環境適宜居住嗎
劉亮認為,恒溫恒濕,這個“恒”要改一下,應改成“衡溫衡濕”,是相對的平衡。如果一味強調“永恒”的話,這是廣告炒作!劉亮說,夏天的時候室溫26攝氏度,濕度50%,我們感覺比較舒適;冬天18到20攝氏度,相對濕度在40%左右,我們感覺比較舒適。衡溫衡濕在歐洲用得很多的,但是在歐洲也不叫衡溫衡濕。所謂的“告別空調暖氣”這樣一個提法,也不嚴謹,告別的只是空調費和暖氣費而已。
曾捷強調說,恒溫恒濕對于居家生活而言似乎不需要,“地球的四季的變化是大自然贈給人類的最大的禮物,如果我們沒有四季的變化,我們的生活是多么乏味。恒溫恒濕是指在一個很小的范圍內去營造的一個小的人工環境,這個我們不需要。”
面對漫天飛舞的各種科技概念,普通消費者往往感到無所適從。曾有一位網友提到,在“恒溫恒濕”的環境里呆很長時間后,孩子會不會產生“溫室效應”,或者到外面去的時候會不會怕見光?對此,有媒體援引多位專家的態度是——“恐怕是這樣的。某些寫字樓中的白領患有空調病,是因為人體的免疫力跟外界的變化不適應。而恒溫恒濕技術應該比現在正常的空調系統更精密,相對來講,能使室內跟室外的環境差別更大一點,所以對于人們的適應性和免疫力考驗就更大!
記者想到了京城某樓盤曾以“恐龍是如何滅絕的”為炒作的話題。的確,曾經不可一世的龐大的恐龍,最終卻在我們的地球上滅絕了。恐龍正是滅亡于對環境變化的不適應,那么,我們人類呢?